AI聊堵車2023.7.15---台北市環市道路
Q:台北市環市道路
A:
台北市環市道路是一條連接台北市各區的重要幹道,全長約25公里,由基隆河、敦化南路、復興南北路、民權東西路、重慶南北路、中山南北路、基隆路等主要道路組成。
環市道路的建設始於1950年代,目的是為了改善台北市的交通狀況,提供快速的通行方式。
環市道路的設計採用了分階段建造的方式,每一階段都根據當時的需求和規劃進行調整和擴建。
環市道路不僅是台北市的交通動脈,也是台北市的歷史見證,反映了台北市的發展變遷。
Q:改善台北市環市道路方案
A:
台北市環市道路是連接市區各大幹道的重要交通動脈,但目前面臨車流量過大、路面損壞、行人安全不足等問題。
為了改善這些問題,本方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:
1. 增加環市道路的車道數,並將部分路段改為雙向行駛,以提高道路容量和減少迴轉次數。
2. 修補環市道路的路面,並加強排水設施,以防止積水和滑動。
3. 設置環市道路的行人專用區域,並增加人行道寬度和隔離設施,以保障行人的安全和便利。
4. 建立環市道路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統,並安裝紅綠燈、監視器、速限牌等設備,以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。
本方案預計耗資新台幣一百億元,施工期限為三年。本方案將有助於改善台北市的交通狀況,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,並促進經濟發展。
Q:增加道路車道數方案
A:
本方案旨在提出增加道路車道數的可行性及必要性,以改善都市交通擁塞的問題。
本方案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:
- 道路車道數的現況分析
- 道路車道數的增加方式及效益
- 道路車道數的增加對其他交通設施及用路人的影響
道路車道數的現況分析
根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,市區道路依其功能分為快速道路、主要道路、次要道路及服務道路等四類,並建立市區道路路網系統。各類道路的設計速率、平面線形、車道寬度、停車設計等規定如下表所示:
| 道路功能分類 | 設計速率(公里/小時) | 平面線形最小半徑(公尺) | 車道寬度(公尺) | 停車設計 |
| :---: | :---: | :---: | :---: | :---: |
| 快速道路 | 60-100 | 300-1000 | 3.25以上 | 不得停車 |
| 主要道路 | 50-80 | 150-500 | 3以上 | 路邊停車格 |
| 次要道路 | 40-70 | 100-300 | 3以上 | 路邊停車格 |
| 服務道路 | 20-50 | 50-150 | 2.8以上 | 路邊停車格 |
由於都市發展迅速,人口密度增加,汽機車保有量持續上升,導致市區交通壅塞日益嚴重。根據行政令函,當交岔路口之交通服務水準達E級以下時,即表示該路口已飽和或超過飽和,此時不得劃設路邊停車格位。然而,目前市區多數交岔路口之交通服務水準已達E級或F級,甚至有些主要幹線道路之交通服務水準也低於E級,顯示市區道路容量已不足以滿足交通需求。
道路車道數的增加方式及效益
為了提高市區道路容量,減少交通擁塞,
本方案建議採取以下方式增加道路車道數:
- 利用現有空間重新規劃車道:例如將快速道路之中央分隔帶減窄或取消,將原有四車道改為五或六車道;或將主要或次要幹線之公共設施帶減窄或取消,將原有二或三車道改為三或四車道。
- 利用新建空間增設車道:例如在快速道路之上或下增設高架或地下車道,或在主要或次要幹線之旁增設側車道或匝道。
- 利用現有車道重新分配車種:例如將原有之機車道、腳踏自行車道、公車專用道或慢車道改為供汽車行駛之車道,或將原有之汽車行駛之車道改為供其他車種行駛之車道。
增加道路車道數的主要效益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,減少交通阻塞時間,提升交通流暢度,進而節省用路人的時間成本及油耗成本,降低空氣污染及溫室氣體排放,改善都市環境品質。
道路車道數的增加對其他交通設施及用路人的影響
增加道路車道數的同時,也必須考量其對其他交通設施及用路人的影響,並採取適當的配套措施,以避免產生負面效果。本方案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:
- 道路線形及鋪面:增加道路車道數可能會影響原有的平面線形、縱向坡度、橫向坡度等幾何條件,造成行車安全問題。因此,必須依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,重新調整線形參數,並確保鋪面品質及舒適性。
- 交通號誌及標線:增加道路車道數可能會影響原有的交通號誌、標線、停止線等交通工程設施,造成行車混亂問題。因此,必須依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,重新規劃號誌時相、標線種類、停止線位置等交通管制措施。
- 公共運輸及非機動交通:增加道路車道數可能會影響原有的公共運輸及非機動交通(如公共汽(電)車、捷運、火車、機車、自行車、步行等)的服務水準及安全性,造成用路人權益受損問題。因此,必須依據各類公共運輸及非機動交通的規劃設計原則,重新配置專用車道、站牌、月台、穿越設施等相關設備。
- 道路景觀及美化:增加道路車道數可能會影響原有的道路景觀及美化,造成都市美感降低問題。因此,必須依據都市計畫及景觀法等相關法令規定,重新規劃綠化帶、街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