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聊能源2025.5.17---會「放電」的細菌
Q:會「放電」的細菌
AI:
確實有一些細菌被發現具有「放電」的能力,更精確地說,它們能夠進行細胞外的電子傳遞 (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, EET),將代謝產生的電子傳輸到細胞外部的環境中。
這些細菌並不是像我們想像中會發出火花或強烈的電流,而是以微弱的電子流的形式「放電」。這個過程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,尤其是在缺氧的環境中。
以下是一些關於會「放電」細菌的重要知識點:
原理:
一般的細胞呼吸依賴氧氣作為最終的電子接受者。但在缺氧環境中,這些細菌演化出了利用其他物質(例如金屬氧化物、電極等)作為電子接受者的能力。
它們透過特殊的蛋白質結構,例如細菌奈米線 (Bacterial Nanowires) 和多血紅素細胞色素 (Multiheme Cytochromes),將細胞內代謝產生的電子傳輸到細胞外部。
這個過程類似於一種「呼吸」作用,只是它們「呼吸」的是金屬或其他導電物質,而不是氧氣。
重要的細菌種類:
希瓦氏菌屬 (Shewanella):以產生蛋白質奈米線而聞名。
地桿菌屬 (Geobacter):也產生由菌毛蛋白組成的蛋白質奈米線。
利斯特菌屬 (Listeria):研究發現其利用一種與已知放電細菌不同的機制產生電力,且許多其他革蘭氏陽性菌也具有類似的能力。
電纜細菌 (Cable Bacteria):這是一類多細胞絲狀細菌,能夠在數毫米甚至數釐米的距離內傳輸電子,就像水底的電纜一樣。最近發現的新種 Ca. Electrothrix yaqonensis 具有獨特的導電纖維。
工程化大腸桿菌 (Modified Escherichia coli):科學家已成功改造大腸桿菌,使其具備更強的細胞外電子傳遞能力。
應用潛力:
這些「放電」細菌在許多領域都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,包括:
微生物燃料電池 (Microbial Fuel Cells, MFCs):利用細菌分解有機物產生電力。
生物修復 (Bioremediation):協助去除環境中的污染物。
生物感測器 (Biosensors):利用細菌的放電特性來監測環境變化或特定物質的存在。
生物電子學 (Bioelectronics):啟發新的生物電子元件設計。
廢水處理 (Wastewater Treatment):在處理廢水的同時產生能源。
總之,這些會「放電」的細菌是一類非常有趣且具有潛力的微生物,它們獨特的電子傳遞機制不僅幫助它們在特殊環境中生存,也為人類科技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